腸病毒手足口症
吳美瑤醫師
25歲女性反覆感冒一個月,近二日經工作同事小孩傳染腸病毒,手足出現多處水泡樣紅疹,雖已服用西藥消炎止痛藥及止癢藥,仍感到水泡疼痛劇烈影響生活,因此前來就診。診斷後目前仍屬風熱證且熱毒入血,因此給予清上防風湯合普濟消毒飲疏風清熱解毒 ,並加重連翹、玄參清血熱,考慮腸病毒好發於暑夏,夏多夾濕且患者水泡屬於糜爛狀,稍加平胃散及土茯苓利濕解毒,患者服用藥物後水泡疼痛緩解明顯,恢復正常生活。
腸病毒適合在濕、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,台灣每年約3月下旬開始增加,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,即緩慢降低,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,其中以幼童感染率較高,由於傳染力極強,若是成人免疫力低下也容易受到感染。
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
1.手足口病: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,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,其次為軟顎、牙齦和嘴唇,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、手指及腳趾,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
2.疱疹性咽峽炎:突發性發燒、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
腸病毒目前並無特效藥,西醫治療上多給予支持性療法,根據中醫觀點,腸病毒感染主要屬於溫病及溫疫的範疇,可以根據患者在腸病毒感染不同病程階段所呈現的臨床表現,讓藥物隨證候變化而調整,進而縮短恢復期,例如表證期常使用五味消毒飲、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、涼膈散等,中後期氣分濕熱則可考慮甘露消毒丹、黃連溫膽湯等。由於腸病毒仍可能發展成重症,若是出現「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」、「肌躍型抽搐」、「持續嘔吐」與「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」等重症前兆,則不應執著於中藥,務必立即送到大醫院。
<以上為真實案例分享,已取得患者同意刊載,每位患者體質及需求不同,請就診搭配醫師建議進行診療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