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Facebook
衛教專區

女性更年期的中醫治療與保健

陳怡安醫師

 

    一位年48歲女性患者,近一年月經不規則,或前或後,有時小血塊多且經血色黯,有時則量極少,僅小便後擦拭時可見血色,本身個性急躁且容易緊張焦慮,近數月又發生心悸、頭暈症狀,尤其傍晚時常有潮熱感發作,因而前來就診。經兩週疏肝解鬱、清熱養血的處方治療後,心悸、頭暈、潮熱等症已減八成

另外一名52歲女性,因近幾個月常覺得陰道有乾澀不適感而前來求診,目前已停經一年多,容易口乾舌燥,午後偶爾有燥熱感,且在停經後眠淺易醒的情況逐漸加劇。主要以滋陰養津、清心寧神處方調理一個月後,陰道乾燥感已無,夜醒的次數也從五、六次減低至一、二次;後來回診則繼續調理腸胃不適的症狀。以上兩名患者雖然症狀不盡相同,但其實都屬於更年期症候群的範疇。

 

    一般女性在停經前後,因卵巢功能漸衰、荷爾蒙分泌不足、內分泌失調,引起一系列身體或心理的不適症狀,統稱為更年期症候群。這些症狀通常始於真正停經前幾年,有些人的身心症狀能很快地自行調適好,但也有些人會承受這樣的困擾長達10年。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包括有月經紊亂、熱潮紅、盜汗、頭暈、心悸、失眠、易怒或焦慮、陰道乾燥、皮膚乾癢、口乾舌燥、肥胖等。西醫治療以補充雌激素為主,對此若存有疑慮的民眾,則可以考慮透過中醫調理。

    《黃帝內經》:「女子七七,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壞而無子也。」闡述了女子到49歲左右時,由於腎精逐漸虧耗,衝、任二脈氣血不足,最終使得生殖功能衰退,月經就不來了。因此,中醫認為更年期症候群的發生以「腎虛」為主要病因,腎的陰陽平衡失調,會影響到心、肝、脾等其他臟腑的功能,而兼夾有血瘀、鬱熱、痰濁等病變,因而產生自律神經系統、心血管系統、消化系統、情緒調控等方面的症狀。

中醫治療以固腎為主,常用的處方如六味地黃丸、左歸丸、右歸丸、濟生腎氣丸、二仙湯等,再依據患者個別狀況加減疏肝解鬱(如加味逍遙散、一貫煎、香附、鬱金)、健脾祛濕(如半夏白朮天麻湯、平胃散、茯苓、白朮)、活血化瘀(如血府逐瘀湯、桂枝茯苓丸、丹參、三七)或清心降火除煩(如黃連阿膠湯、天王補心丹)的藥物進行調理,大多能快速緩解更年期的相關不適症狀。

    除了中藥調理的方式,也很建議患者透過日常生活的調適,幫助自己自在順利地度過更年期。

 

以下簡述關於更年期症候群的保健要點:

1.保持心情愉悅:情緒與壓力其實是加重更年期症候群的主要因子,所以維持情緒平穩、找到適合的紓壓方式是最重要的,例如培養興趣嗜好,另外也可以主動尋求家人的理解與關懷,對於身心症狀的緩解也會有有所助益。

2.養成運動習慣:適度的運動除了紓解身心的壓力,還可以促進新陳代謝,調節體內賀爾蒙的變化,增加骨質密度,能有效緩解更年期症狀,如果長遠的看還有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骨質流失問題的好處。

3.飲食均衡、清淡為佳:盡量少吃寒涼、燥熱或刺激性食物,有睡眠障礙症狀的患者尤其應避免含咖啡因的食物。山藥、豆類或豆製品、南瓜、覆盆子等有助體內賀爾蒙的調節,適量攝取可幫助緩解更年期不適;適量補充富含膠質的食物如木耳、雞腳、豬腳、蓮子等,可加強更年期的皮膚與筋骨保養,同時也建議多食用含鈣質的食物,如乳製品、芝麻、小魚乾、豆腐等,以減低停經後發生骨質疏鬆的風險。

4.穴位按摩:可每日按摩三陰交、太衝、內關、神門等穴道,幫助緩解更年期失眠、煩躁、潮熱等症狀。

 

 

<本文僅提供患者衛教及學術交流使用,若有相關疾病症狀,仍需就醫請醫師評估診療,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。>

Facebook Facebook
Top
內湖電話聯絡 士林電話聯絡